水質溶解氧自動監測儀應用比較廣泛,其選址合理性直接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和設備的長期穩定性。根據國家標準、行業規范及實際應用經驗,其布置選址需綜合考慮以下關鍵因素:
一、水流條件與代表性 水流穩定性 探頭應安裝在水流平穩、無漩渦或死角的區域,避免因水流沖擊或氣泡聚集導致數據失真。例如,污水處理廠的溶解氧儀常安裝在氧化溝出口溢流槽內,此處水流平緩且具有代表性。對于河流或湖泊監測,需選擇主流區域,避開回流或支流交匯處,確保監測數據反映整體水質狀況。 深度與垂直定位 浸入式安裝時,探頭需保持垂直狀態,浸入深度通常為1米左右,具體根據水體特性調整。使用原廠不銹鋼支架和引導管,確保探頭固定垂直,同時利用水面波動產生的輕微振動實現探頭自清潔。 二、環境條件與干擾規避 避開污染源與人為干擾 監測點需遠離排污口、人工增氧設施(如噴泉、曝氣裝置)或化學藥劑投放區,防止人為干擾水體理化性質。例如,《龍里縣地表水監測站保護方案》明確禁止在采水口500米范圍內設置增氧措施或改變水流形態。 電磁與物理環境 安裝位置應避開強電磁干擾源(如高壓電纜、大型電機),信號傳輸線需采用專用屏蔽電纜,防止數據異常。同時,避免陽光直射、高溫高濕環境,控制器建議安裝在通風良好的配電箱內,并做好防水密封。 三、設備維護與長期穩定性 可維護性設計 選址需預留足夠的操作空間,便于日常清潔、校準和部件更換。例如,探頭每周需用蒸餾水清洗,膜組件每2-4周更換一次,若水質較差,更換頻率需提高。支架設計需方便調整探頭深度,避免電纜受力過大導致損壞。 電源與配套設施 確保電源穩定,必要時配備穩壓器或獨立供電線路,避免與大型設備共用電源產生干擾。若需延長電纜,需使用原廠專用線纜(最長不超過30米),并做好防水處理。 根據《GB/T 11913-1989》規定,溶解氧儀需具備溫度、鹽度及大氣壓自動補償功能,選址時需考慮環境溫度(0-40℃)和海拔影響。高海拔地區需啟用大氣壓補償模塊,咸水監測需輸入鹽度值修正數據27。 溶解氧自動監測儀的選址需兼顧水文條件、環境控制、設備維護及標準合規性,通過科學布局與規范操作,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連續性。實際應用中,應結合水體特性、監測目標及設備技術參數,制定動態維護計劃,定期校準與比對,為水質管理提供可靠依據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088549.com/newss-3732.html
|